让阅读成为引领青年的灯塔(4月27日升旗仪式)
每到世界读书日,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:1940年10月22日,英国遭受空袭,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,几乎被炸成废墟,墙壁倾颓,砖石满地,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,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。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,两相对比,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,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。
暮春,子夜,北京一角。毗邻王府井大街、24小时营业的三联韬奋书店内,依然灯火通明。几张书桌,数盏灯光,秒针滴答有声,手指划过书页,颇有“夜深还照读书窗”的意境。一位学者感慨,“不打烊”书店的灯光,在城市夜空中格外明亮,它是对阅读价值的一种守望。
我不由的感慨,无论何时,我们都需要阅读,她如我们人生海洋的灯塔,能照见前路。
阅读是一种向上的力量。借助经典,青年人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。生活本来是些没有装点、散落而动人的册页,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,追忆被淡忘的故事。《青春之歌》成功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30年代觉醒、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,写出了青年一代在国家动乱时期面对亲情、爱情、责任的担当和选择。《平凡的世界》刻画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,但最令人感动的,还是孙氏兄弟在沉重生活枷锁中的自强不息。生活从来不易,更不会因为你不努力而改变。我们在读《红楼梦》,可以在大观园的盛宴中找到自己、找到国学的滋养,《老人与海》中那位老年古巴渔夫,生活贫困,屡受挫折,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。这些都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。经典作品传递出对于生命的热爱、对于奋斗的坚持,告诉年轻朋友,什么才弥足珍贵。
有研究表明,爱阅读的人常有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,语言丰富、思维缜密;不阅读的人往往想法简单、语言贫乏,甚至细胞的分裂都比前者要少。“书犹药也,善读之可以医愚”,书本其实就是精神生活的入口,学史可以看成败、鉴得失、知兴替;学诗可以情飞扬、志高昂、人灵秀;学伦理可以知廉耻、懂荣辱、辨是非,都是对生命的熔炼和升华。读书,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、更好的世界。
这时会有同学说,我们学业繁重没有时间阅读,手机里信息海量是不是阅读?
学业繁重可以理解,但把时间规划好,阅读的时间应该是有的,其根本在于你把阅读摆在什么位置。阅读,是一个人的体验,蒲松龄说过:“书痴者文必工,艺痴者技必良。”爱读书、读好书、善读书,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。同学们,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、一种爱好、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,这样的人一定拥有开阔的精神版图;建设书香社会,不断提升全民阅读的品质,这样的国家一定拥有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。
几年前,就有人惊呼,我们已经进入读屏时代,青少年成为被电子屏夺走的一代。我们常说,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。社会在发展,环境在变化,00后进入了网络时代,墨香阅读和指尖浏览,到底哪种阅读才能通向未来?
在互联网时代,却非要固守黄卷青灯不可,未免显得有些迂腐。两种阅读方式并存,相得益彰,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。与其纠结于读屏与读书之间的轩轾,不如反身自问:今天我阅读了吗?惟有热爱阅读,精神才能挺立;把阅读当成生活方式,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。
这时,也许还是有家长或同学问,我一直在阅读,为什么还是提不高成绩,写不出文章。“学而不思则罔”,“小和尚念经,有口无心”,这些名言俗语都表达了一个道理,如果读书不去思考,就如夏天的疾风骤雨,只是瞬间经过却不留下任何痕迹,尽量少一些有读却不思考的低效读书吧。在这里,请允许我表达阅读能提升写作能力的惊叹。在这个漫长的寒假里,我时刻陪伴我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在家阅读,每天坚持背诵一首古诗,并让她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谈谈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,这如果是精读,睡前自由朗读就是泛读,就这样短短三个月过去,曾经不知看图说话为何物的孩子如今能滔滔不绝地各种写作。所以口到脑到心到,读书才有效。在《阅读力》一书中,聂震宁先生基于多年的思考与实践,提出了“阅读力”这一概念。可以说,阅读力与“智商”“情商”“财商”等概念一样,也是现代人特别需要提升的能力。